台灣咖啡的故鄉與起源↑嵩岳咖啡實景↑雲林縣古坑鄉荷苞山,早在17世紀約西元1624年之後,荷蘭人發現東方的福爾摩沙,這美麗的寶島「台灣」,進而占領台灣,而喝咖啡的荷蘭人發現了雲林縣、古坑鄉,位於北緯23度37分,恰好是赤道線上下緯度25度,是最適合咖啡生長的範圍區段內,又剛好緊鄰北回歸線,其日照佳、雨量豐富、土質屬沙質土壤、海拔280公尺,排水性極佳,所以荷蘭人開始植入咖啡種植技術,為台灣現今這土壤中長出的黑金奠定了基礎,而荷蘭統治台灣這37年的時間,把咖啡產業經營的相當的好,不僅供應在台灣的荷蘭人飲用,還銷售於外地。因此這不知名的小山,早在17世紀就被荷蘭人賦予咖啡山的美名,但37年後鄭成功驅趕荷蘭人離開,因沒人喝咖啡,咖啡太平洋房屋山隨著沒落,沒人在種植咖啡,咖啡樹也跟著自生自滅,任由荒煙漫草滋長。咖啡山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被人們淡忘,又回到以前的荒山。後來1884年約清光緒10年,英國查商發現了台灣這美麗的寶島,並以東方福爾摩沙著稱,他們登台後,開始與台灣的茶農有了往來,並來到了雲林縣,他們發現了咖啡山的舊址,也認同了荷蘭人給予的山名「咖啡山」並沿用,於是由國外引進了100株的咖啡苗,雖然這咖啡苗歷經了蟲害所剩無幾,但也成功的孕育出整座山的咖啡樹,再次讓咖啡山恢復了昔日的風采,但卻以英國咖啡為名。當時的咖啡農將收成的咖啡運送斗六的咖啡工廠,進行洗淨、去皮、剝殼、烘焙等作業,外銷到英、美等地,曾為遠東地區最大的咖啡工廠。後來1895年也就是清光緒21年設計裝潢,清廷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,割讓了台灣,頓時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,英國也隨即撤出,而咖啡山也改由日本經營,當時的台灣咖啡分為三大區塊,分別為雲林的咖啡山、台中的惠蓀農場及花蓮的瑞穗農場,而全省的咖分種植面積更擴充為300公頃,且大量的使用阿拉比卡樹種及少量的羅姆斯達樹種,而咖啡山就是使用阿拉比卡樹種。這些咖啡都是供應日本皇族御用,另外有一部分銷售海外。直到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,宣告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日本撤出台灣,將其歸還中國,當時咖啡產業陷入一片烏雲之中,當時咖分山上仍持續產著櫻桃般的咖啡,卻硬生生的將風光一時的荷苞山推向了谷底,一夕之間由興轉衰,成了不折不扣的夕陽產業。還好國民政府接手後,大力推動系統傢俱轉型為經濟農場,讓台灣這數百公頃的咖啡園,再次恢復昔日光采,而60年代曾是台灣咖啡的全盛時期,大批的工人採擷著如同櫻桃般的咖啡,去皮後曝曬著米色果核,可謂盛況空前,後來因為經濟農場無銷售管道,又加上當時台灣人、喝咖啡的風氣並未帶動,缺乏咖啡市場,所以經濟農場廢耕,咖啡工廠關閉,加上當時大戰剛結束,人民必須生存,而咖啡又非民生必需品,所以這300公頃的地又再次的荒廢,又回到了荒煙漫草的山坡地,台灣咖啡正式走入歷史。之後咖啡山也被整理出來,砍去當時被認定為無經濟價值的咖啡樹,被闢為較高經濟價值的茶樹、檳榔樹、柳丁、竹筍等用地,頓時『咖啡山』這名詞走入歷史,因此國民政府依地形宛如含苞待放的荷花,命名為『荷苞山』。(轉辦公室出租載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c01acbtj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