蔣乙嘉服役時照片
  中新網4月4日電 據中國軍網記者頻道報道,在四川盆地中部偏東的貧困地區,有一位衣著朴素、一心牽掛著農民冷暖的軍隊複員幹部,以“為黨分憂、為民造福”的赤子情懷,將自己近10年全部創業所得的1600多萬元錢投進山溝溝,帶領鄉親們艱苦奮鬥8年,終於把一個偏僻落後的窮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。
  他叫蔣乙嘉,現任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常樂鎮拱市村黨支部書記,解放軍某部複員幹部。2012年,他被評為四川省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;2013年,他被評為“遂寧市最美基層幹部”。最近,四川省關工委常務副主任、原四川省省長張中偉調研後說:蔣乙嘉的所作所為,讓我們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定的信念,看到了一個共產黨人堅守的精神家園。他的先進事跡就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鮮活教材。
   1
  拱市村新農村面貌
  蔣乙嘉(左五)與常樂鎮領導班子商討拱市村產業發展
  “我自己富裕了,可父老鄉親還沒有脫貧,作為一名共產黨員,我有責任去幫他們。”
  蔣乙嘉1959年出生,是蓬溪縣常樂鎮拱市村人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由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滯後,農民缺衣少糧。這讓小時候的蔣乙嘉就萌生了“長大了一定要改變家鄉面貌”的念頭。1978年3月,蔣乙嘉參軍入伍。他愛崗敬業、拼搏進取、踏實肯乾,在部隊表現十分出色,先後入了黨、提了乾。在蔣乙嘉的心中,當兵是好男兒應盡的義務,是難得的磨煉機會,是人生的寶貴財富,因為那份熱愛,他在部隊一干就是20年,榮立二、三等功各1次。1997年,蔣乙嘉放棄了轉業安置的工作,決定投身商海賺錢,實現小時候的夢想。在經商中,蔣乙嘉的事業並非一帆風順,他從搬運工做起,做到老闆,從沈陽到北京再到內蒙,幾經波折,但他最終憑著軍人特有的優良作風和拼勁,闖出了一片天地,成為了一個擁有千萬身家的企業家。
  然而,事業的輝煌並不是蔣乙嘉的人生全部。午夜夢回,身處繁華都市中的蔣乙嘉心頭卻有不少牽掛:這幾年家鄉咋樣了?有變化嗎?村裡人的日子過得好不好呢?兒時的誓願不止一次涌上心頭。
  蔣乙嘉瞭解群眾生活情況
  2006年7月,蔣乙嘉決定回到他魂牽夢縈的家鄉去看一看。正是這一趟回鄉之旅,改變了拱市村的命運,也改變了蔣乙嘉的人生軌跡。
  那年適逢遂寧地區50年不遇的乾旱天氣,拱市村也遭受了嚴重的旱災。乾旱缺水、公路不通、鄉親們都還窮……眼前所見讓蔣乙嘉的心感受到疼痛和不安。 “黨培養了我20多年,現在我成功了,應該回家鄉為扶貧做點事、盡一點力。”一個大膽決定在蔣乙嘉腦海裡生根:離開北京回到家鄉!
  “你瘋了,現在可是崇尚財富的時代。為什麼要放下如日中天的事業,為什麼要放下安逸的日子不過,偏要去那個窮山溝里受罪?”蔣乙嘉的決定遭到妻子、女兒的一直反對。他語重心長地說:“我自己富裕了,不能光想著自己,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麗堂皇,可父老鄉親卻沒有脫貧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、部隊培養出來的幹部,我有責任去幫他們。”就這樣,執著的蔣乙嘉帶著親人們的不理解,帶著自己辛苦打拼的積蓄回到拱市村,帶領鄉親們要實現共同勤勞致富的夢想。
  拱市村有耕地總面積1277畝,轄11個村民組,1719人。這裡四面環山,人多地少、乾旱缺水、不通公路、信息閉塞,十分貧困落後。蔣乙嘉在當地黨委、政府支持下,制定了“三年打基礎,四年強產業,五年建新村”的“345”扶貧總體奮鬥目標。要脫貧首先要修路。2007年,蔣乙嘉先後拿出自己積蓄200餘萬元,帶領鄉親們修建了一條長2600米、寬4.5米的水泥通村公路和戶通公路。這一善舉,得到了蓬溪縣政府的贊賞,並決定給蔣乙嘉14萬元/公里的修路補助費。“這錢我可不能揣在兜里,得為老百姓做點事。”領到補助費的蔣乙嘉對村兩委委員們說:“村民平時到山坡上種莊稼,又挑紅苕又背包穀,上下很不方便。”於是,蔣乙嘉拿著這錢為村民砌起了上坡生產水泥石梯。為實現村通道路四通八達的目標,蔣乙嘉用3年時間,發揚愚公移山精神,在全村修通21公里的生產便道。2012年蔣乙嘉在自己出資和政府補助下,又帶領村民開山破土修建了一條長12公里的環山公路,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拱市村山頂。如今,各種農耕機械可以進出每一塊田地、每一片果園,大大推進了農業機械化在川東丘陵地區的發展。  
  蔣乙嘉(左一)給蓬溪縣領導介紹村花——地涌金蓮
   “扶貧不求老百姓記住我,只願大家記住一個真理:共產黨好!”
  修路只是第一步,蔣乙嘉心中早已規劃好了改變家鄉面貌的藍圖。“農村發展中的許多困難,都來自於農田水利等基礎實施的落後,拱市村發展受阻,缺水也是一大問題。”2008年冬天,蔣乙嘉請有關水利專家到拱市村周圍的山上山下作了多次調查研究。找水源,他腳打滿 了血泡,小腿肚子走得腫脹發亮。一個冬季下來,沒吃一頓熱飯,睡上一個安穩覺。他患有嚴重的心臟病,幾次病情發作倒在地上不省人事。一天,引水工程進入關鍵階段,蔣乙嘉的病又犯了。天下著雪,風颳得呼呼作響,只見他邊吃藥邊用手頂著胸部,繼續指揮著村民施工,蠟黃的臉上滲出豆大的汗珠。大家實在不忍心,駕著他進了休息室,可不一會兒,他的身影又出現在工地上。工程結束後蔣乙嘉被送進了醫院。妻子心疼得說:“你這樣玩命乾,死了都不知道是咋死的。”他說:“怕啥,活著乾,死了算。為了扶貧,可以獻出生命。”這一年,蔣乙嘉獨自出資60萬元,為村民新建3口堰塘,擴建1口堰塘,打井27口,使全村人的缺水問題得以暫時緩解。通水那天,山村沸騰了。九旬高齡的李清柏老人顫巍巍地舀起一碗清水,雙手敬給蔣乙嘉,然後跪下朝天呼喊:“感謝共產黨!感謝部隊培養的好幹部蔣乙嘉這個活菩薩!”
  2013年初,縣政府拿出一部分資金,蔣乙嘉也拿出積存款100餘萬元,啟動了拱市村農田水利工程改造項目,徹底解決該村農田灌排“腸梗塞”問題。今年3月,記者走進拱市村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條條蜿蜒的水泥渠系,每條水渠上每隔數米的拐彎處都修建了一個集排洪、蓄水、生態觀光於一體的圓形大蓄水池,一道道堅實的水渠護牆,在寬廣的田野間縱橫交錯;新建的11口堰塘已蓄滿了水,魚兒正在裡面歡樂的遊蕩。這就是鄉親們稱之為“利在千秋的竹節堰水利工程”,得到了四川省水利廳的高度認可。一些水利專家考察後說,拱市村的竹節堰水利工程具有前瞻性、實用性。  組織村民在山上開墾撂荒
  蔣乙嘉在核桃產業基地指揮開撂荒
  “扶貧不求百姓記住我,只願大家堅信一個真理:共產黨好!”蔣乙嘉對記者說這話時,語氣自然而堅定。有了水,蔣乙嘉說,一個讓山上的撂荒變“銀行”、讓山下撂荒變“糧倉”的現實即將就能實現。他對下一步發展村域經濟和觀光農業的信心更足,邀請農技專家實地論證,深入研究剖析氣候、土壤、水利等自然條件後,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,積極探索稻田養魚、養蟹實驗,引進高品質蓮藕品種,以綠色水產養殖為主,逐漸形成高、中、低端綠色水產品規模養殖;種植核桃1200餘畝、仙桃300畝,柚子150畝,櫻桃50畝,李子、梨、柑桔100畝,實現稻田生態養魚200畝,種植高品質蓮藕200畝。引進培育支柱產業,壯大出口花卉、綠色水產龍頭企業,建出口花卉、綠色水產種苗基地100畝,帶動建“長線高效產業與短線特色產業”相結合的集中成片區。組建土地流轉合作社和出口花卉種植、綠色水產養殖合作社,使農民變股民,村集體經濟空心變實體,實現耕地質量大提升、交通大聯網、水利大配套、產業大發展。在蔣乙嘉扶貧追夢的過程中,鄉親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。2007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僅2000多元,2012年人均純收入就達到了6500多元。而他的艱難和苦楚只有自己知道,從來也不向任何人提起。為了加快發展1200畝核桃產業基地建設,彌補項目資金缺口,他毅然決定賣掉購於長春和北京的兩處房產,再次把資金投入到拱市村的扶貧之中。
  蔣乙嘉(左四)在水稻養魚基地
   雅安地震後,蔣乙嘉組織村民向災區捐款
   “要求於人的甚少、給予人的甚多,這才是共產黨員應有的道德情操。”
  蔣乙嘉雖然是拱市村的村官,但他從不領取報酬。原黨支部書記朱中華曾跟蔣乙嘉談過很多次,朱中華說:“乙嘉,你不僅分文工資不要,而且村裡的所有接待費都自掏腰包。多的錢咱們村拿不出來,一月補助你200元村裡還是有的。”蔣乙嘉卻認真地說:“我是回來扶貧的,這錢留著花在急需的地方。在部隊的時候,領導經常給我講,要求於人的甚少、給予人的甚多,這才是共產黨員的道德情操。幾十年了,這話一直沒有忘,成了我做人做事的準則。”扶貧8年,為實現建設一個美好新農村的夢想,蔣乙嘉沒休一個節假日。他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了扶貧事業,拱市村的山山水水印記著他的扶貧足跡。
  扶貧建天然氣管道和自來水管道缺乏資金,他群策群力,開源節流,科學籌劃工作,創造了50萬元建成兩項大工程的奇跡。為尋找扶貧工作突破口,他嘔心瀝血,領導開展了“523”綠色工程,組織民兵建立了50多扶貧聯繫點,併在全村民兵家庭中倡導興起了發展山區經濟的“六個一”活動。這些扶貧舉措,正帶動著拱市村周邊更為廣大的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。
  蔣乙嘉還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上,他定點幫扶了5名貧困留守學生和殘疾人,資助了3戶困難群眾。2007年開始,蔣乙嘉在村設立了助老基金和教育基金,連續8年為20多戶特困戶發放慰問金,累計資助貧困大學生12人,先後獲得遂寧市“最具愛心慈善獎”等諸多殊榮。面對贊譽,蔣乙嘉總是說:“在人民面前我不是救星,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複員軍人。”這些年,沒有人能說清蔣乙嘉為貧困群眾到底做了多少好事。村民胡其秀說:“蔣書記做的好事就像田裡的稻穀數也數不清。”
  村民自建威風鑼鼓隊
  蔣乙嘉和文體活動中心
  記者站在拱市村村口,遠遠就能看見一座高大的白色歐式建築。蓬溪縣委宣傳部部長鄧正強介紹,這是蔣書記參照國內一線城市社區活動中心的標準,自掏巨款1000餘萬元修建的面積4000餘平方米的文化體育活動中心。“拱市村要發展,激發發展活力,必須用知識改變理念,提升村民的技能。”蔣乙嘉說。記者看到,文化體育活動中心樓前有體育廣場和觀光魚塘,一樓設置了村兩委辦公室、農家書屋、醫療室、愛心超市。二樓則以學習培訓為主,有多媒體遠程教育中心、黨員活動室、書畫長廊。三樓有蔣乙嘉創辦的四川力世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花100多萬元購置的高科技生物檢測設備,在這裡隨時可對糧食及副產品進行嚴格檢測把關。還有遂寧市成隆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,其功能是對農村勞動力培訓與輸出。四樓是拱市村文化藝術有限公司,農民書畫家創作的美麗中國、美麗四川、美麗農村等長捲在香港等地受到歡迎。農村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還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可飽享快樂的“文化大餐”;村民在這裡學習畫畫、書法等文化藝術,把對黨和美麗家鄉的熱愛與情感描繪在紙上。“農家書屋”各類書籍上架免費閱讀,村民有了充電致富的“根據地”。 “現在好了,不出村,不跑路,直接到‘農家書屋’就能學養殖技術。”村民唐相章是養魚專業戶,他一有空就到文化體育活動中心的“農家書屋”去借閱養殖方面的書籍。在過去的一年裡,他新增養魚收入2萬餘元,他已把“農家書屋”作為自己致富的“加油站”。像唐相章這樣,通過在農家書屋學習技術而發家致富的農戶還真不少。村民都說:“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建成後,打牌賭博的人少了,讀書看報的人多了,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滿足,思想眼界也更加開闊了。”(徐生)(聲明:本稿件由中國軍網記者頻道提供,如需轉載須經對方授權)  拱市村農民畫家創作展示
  農民畫家創作的美麗的蓬溪(局部)
  農民畫家創作的美麗四川(局部)
  農民畫家餘水清創作的《巴山秋潤圖》
  農民畫家餘水清創作的《巴山秋潤圖》
  書畫家創作的巨幅長捲
  文化產業大發展,農民書畫家的傑作(局部)  (原標題:複員幹部蔣乙嘉:千萬富翁回鄉扶貧當支書(組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c01acbtj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